教材說迷解思
Q:認識AI生成式軟體:從語言到圖像的創造夥伴
A:人工智慧生成式工具的快速發展,正快速改變我們的創作與學習方式。從圖像生成、文字撰寫到影音合成,AI已成為教室與生活中的重要夥伴。生成式AI可分為語言生成與圖像生成兩大類。以ChatGPT為例,它能協助教師備課、提升學生寫作靈感或引導反思式提問;而像DALL·E、Midjourney、Stable Diffusion等圖像生成工具,則能根據提示詞生成原創風格的圖像,對視覺藝術教學提供新視野。然而,隨著便利與創造力的提升,我們也需思考AI創作可能帶來的責任與風險,並正視資料來源、著作權、偏見與真實性等問題。
|
一、生成不是萬能:需留意的版權與倫理問題
雖然這些AI工具看似「什麼都能做」,但實際上,背後仍牽涉許多需要謹慎面對的倫理與版權議題,例如: AI訓練時所用的資料(包括文字、照片、繪畫等),大多來自網路,可能有資料來源不透明的疑慮。再來是使用者若輸入「模仿某位藝術家的風格」,生成的作品可能會涉及侵犯該藝術家的創作權與人格權,這在教育現場容易被忽視,卻是重要的界線。最後則是責任歸屬(著作權)不清的問題,應避免將AI產出的內容直接作為自己的創作成果,尤其是在正式競賽或出版場合中。
二、教師如何引導學生負責任地使用AI?
強調「AI為輔助,不取代創作」:教導學生將AI工具視為參考與靈感來源,而非替代自己創造的捷徑。鼓勵註明來源與使用方式,例如: 「本作品參考ChatGPT生成的段落改寫而成」,讓學生養成尊重知識與透明揭露的習慣。也可藉由課堂和學生探討AI與創作界線的劃分,讓 學生思考與辨識哪些內容是「自己完成的」、哪些是「AI協助的」,培養媒體識讀與創作倫理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