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材說迷解思

Q:體重不等於身材!用數學揭開體脂率的秘密!

A:

    你有沒有想過,健康檢查時測量的「體脂率」其實和國中數學息息相關?體脂率不只是個數字,而是一個有趣的數學應用!

1. 什麼是體脂率?

    體脂率指身體脂肪占總體重的百分比,就是體脂率=(脂肪重量÷總體重)×100%

    例如,如果一個人的體重是60公斤,而其中12公斤是脂肪,那麼他的體脂率就是:(12÷60)×100%=20%,這表示他的身體有20%是脂      肪,其他則是肌肉、骨骼和水分等。

2. 體脂率變化的數學陷阱

    假設你努力運動,減掉2公斤脂肪,變成58公斤(其中10公斤是脂肪),新的體脂率變成:(10÷58)×100%≒17.2%,但是如果你只是少      喝水、減少肌肉,而脂肪沒變,可能體重降了,但體脂率卻沒有變少,甚至會變高!這就是為什麼減脂比減重更重要!

3. BMI vs 體脂率

    有些人會用 BMI(身體質量指數) 來評估健康狀況。

    BMI計算公式為:BMI=體重(kg)÷身高(m)2

    但BMI只考慮體重,卻沒考慮脂肪和肌肉的比例。舉例來說,一個健身教練可能BMI很高,但因為肌肉多、脂肪少,其實比BMI低但體脂高的      人還健康!

4. 減肥應該減什麼?

    如果你只關心「體重」而不是「體脂率」,可能會陷入陷阱,假如一個人透過極端節食讓體重從60公斤降到55公斤,但體脂肪沒有明顯減少

   , 那麼他的體脂率反而可能上升,因為肌肉流失了,但脂肪還在!

   這就像數學裡的「分數變化」:體脂肪重量÷體重,如果分母(體重)變小,但分子(體脂肪)沒有變少,整個分數的數值就變大,導致體脂

   率上升,這可不是減肥的好方法!所以,真正健康的減脂方式,應該是增加「分母」(保持或增加肌肉),並減少「分子」(降低脂肪

   重量)。這樣不僅能讓身材更緊實,也能讓身體更健康!